为什么中国人对玉石情有独钟,而欧美人兴趣不浓?
我来说一个可能政治不太正确的答案吧
实际上,个人认为,在没有任何文化灌输的前提下,更倾向于色彩鲜艳、闪闪发光或者具备变彩、猫眼等特殊光学效应的宝石,才是更符合人类动物本性的天然行为。
中国人喜欢玉石,其实在宝石圈中,被一致认可最核心的原因,是因为中国不产几乎所有的有色宝石:
直到今天为止,中国境内发现的彩色宝石而言,其中钻石仅产于山东、辽宁、湖南,产量低且品质不高。中国境内无红宝石及猫眼产出,蓝宝石仅山东昌乐出产,因铁含量偏高而颜色发黑,因此品质较低。祖母绿仅云南文山及新疆少部分出产,品质不高,仅可作为装饰摆件(最关键的是,这些顶级宝石的矿藏还往往是最近一百年内才发现的)。事实上,不仅高档宝石匮乏,连价格相对亲民的碧玺、石榴石、托帕石、海蓝宝石、橄榄石、锂辉石等中档宝石,中原境内都没有宝石级产出,仅一些边疆地区(例如新疆可可托海、东北地区、西南地区)有产出,品质也普遍不高。而且这些地方自古以来就不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区,影响力极其有限。
因此,在这种地理条件下,其实中国真正面临的问题是——根本没有机会发展宝石文化。除个别的玛瑙及产量非常有限的珍珠外,中国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时期内,可以说境内就找不到太好看的石头。所以,在这种环境条件所限的前提下,中国人别无选择,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外观尚可,材质可雕刻性强的玉石(和田玉是所有宝玉石中韧性最好的,翡翠其次,换句话说就是最适合雕刻)作为装饰用石,采用加入人工巧雕的方式来弥补材质本身美观性的缺陷。
事实上,列举一句中国人所共知的古话“玉不琢,不成器”,就很明确说明了玉石文化的特色——玉石之美很大程度来源于人工雕琢。但其实如果你从另一方面理解,其实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玉石天生并不好看,赋予玉石美的核心是人工。中国珠宝玉石协会关于玉器每年最高的评奖叫“天工奖”,意思是说只有巧夺天工的雕工,才能真正造就不凡的玉器。而如果你真正去天工奖的展会上参观(每年秋冬季的中国国际珠宝展就会有天工奖展厅),你就会发现玉雕其实绝不仅限于和田玉、岫玉、独山玉等传统玉石,其实使用各种石头雕刻的都有。换句话说,如果你仅仅看中雕工,那么材料其实相对来说就比较次要。
其实,直到今天,国人对宝石的认识仍然相当少,除了被西方文化强势渗透,成为男性结婚必备,最终还导致了反抗情绪的钻石外,绝大多数人对于彩色宝石的认识非常简单。因此也就理所当然的认为,西方所崇尚的宝石过于“肤浅”,玉石更加“深刻”、“内敛”,在这方面我个人认为,显然带有了极强的民族文化优越感因素存在。
而实际情况是——鲜艳的色彩、明亮的光辉,以及各种变幻莫测的光学效应,天生就对人类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可以做个简单的实验(周围好几位朋友都有类似的体验),去给一个没有接受过任何后天文化熏陶的2~3岁小孩子,给他看流光溢彩的彩色宝石和一块玉佩,除非你玉佩雕的是小猪佩奇或海绵宝宝,否则小孩一定会去抓闪亮的宝石,因为从视觉效果来看,宝石确实更为诱人。我身边不止一位朋友,因为机缘巧合参观了某次欧洲皇室珠宝展或去旅游时被欧洲博物馆中的宝石饰品“闪瞎了眼”,才恍然大悟原来宝石这么好看,从而产生对宝石的迷恋情绪。
————————正经回答正题的分割线————————
回到楼主的问题:
1、中国人对玉石的热爱从收藏、购买到鉴赏拥有极大地热情,而西方人确不感冒。
答:因为玉石(这里我假设你默认指和田玉、岫玉、独山玉等传统玉石)仅从外观角度来看并不具备独特的色彩及光泽,换句话说比较平淡无奇,因此西方人并不过度重视很正常。就好比我随便说一种还算有特色但也说不上太好看的半宝石(如拉长石),你不熟悉,又不觉得特别好看,自然也不会太当回事。
2、时尚设计方面很少有欧美品牌使用翡翠、玉石、玛瑙等宝石?
首先,时尚设计方面选用宝石,第一点毫无疑问是颜值考量,绚丽、夺目、美观,这是宝石选用的第一要素,其次就是价值,而在这方面毫无疑问,稀有性决定价值,太大路的石头自然不会太昂贵
因此,翡翠还是偶有使用的,翡翠几乎可以算是东方玉石中色泽最好看的一种,因此也是在西方相对人气较高的东方玉石,无论是拍卖会还是知名品牌饰品上时常能看到翡翠的踪迹。实际上,翡翠是清朝皇室一手捧起的玉石,在此之前至少数百年,中国人就知道翡翠的存在,但是因为数千年的白玉至高文化的影响,并未对这种玉石过度在意,直到乾隆皇帝与慈禧老佛爷重视之后,地位才陡增。
玛瑙的成分是二氧化硅,被认为是地球上存在量最大的矿物之一。玛瑙在各种二氧化硅宝石中,几乎是储量最大的。因此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玛瑙都不是贵重宝石,甚至连半宝石都很难算。大多数玛瑙都不值钱,很多品种甚至可以便宜到可以拿来铺路的程度。因此时尚设计方面自然很少会选择如此过于廉价的原材料。
和田玉在东方的走红,很大程度是因为文化的原因,西方既不出产也无太多受众,自然没有理由采用这种看起来并无特别绚丽外观的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