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雕琢的古玉为什么不如电力雕刻的新玉价格高?
中国玉文化绵延7000年,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人土和传世的古代玉器不知有多少。由于这些古玉器年代久远,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因而仿制古玉器便成为某些人一种特殊的生财之道。
这种仿冒古玉以前就有,而今随着文物的增值和收藏热的兴起,不仅仿冒手段常常翻新,而且做假之风空前泛滥。可以说,时下坊间所流传的所谓“古玉”,十有八九是假的,包括一些博物馆开设的经营部和文物商店,也卖仿制品。
有些作伪手段之高,不仅能哄骗一般的收藏者和爱好者,而且能瞒过专门行家。据报载,安徽一个专事仿制古玉的“专业户”,在广州兜售自己仿制的“古玉”,被当作文物贩子而抓获,尽管他一再声称是假的,但当地文物鉴定专家却认定属国家一级、二级文物,后来到他的作坊察看,这才相信他的话是真的。
这位做假高手的所作所为,固然令那些行家汗颜,但也同时说明:鉴别古玉的真伪,确实是一件难度很大的工作,没有三富的考古知识和实践经验,绝难胜任。而且即便是行家老手,也会有看走眼的时候。
古玉不仅有个鉴别真伪的问题,还有个具体断代的问题,即具体判定它是那个时代出品的。有些古玉之为古玉是没有问题的,成问题的是它究竟是那个时代的器物。把三代玉定为汉玉,或把新石器时代玉器定为商代玉,这是常有的事,特别是在早先考古资料缺乏的时候。
古玉的辨伪和断代,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方面。对于一般爱好者和收藏者来说,买了一件应属汉玉的“三代玉”这吃亏还不算大,因为汉玉也是价值颇高的古玉;但若把一件新仿器当作“三代玉”吃进,这可就惨了,因为花钱买的是一块不值钱的普通玉石。
辨伪、断代,没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实际上就是一句空话,即:辨伪和断代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是差不多的,它们所凭借的都是对对象形制、纹饰、雕工和色质的判断与研究。
要了解古玉,首先要知道古玉的概念。古玉有两种,一为“传世古”,一为“出土古”,又简称“土古”。当然,也有入过土而又再传世的,此当列人“传世古”之列。
无论是“传世古"还是“出土古”,关键在于它的时代,即多久以前的玉才算是“古玉”?这个问题,具体界定起来标准并不一致。在有些考古学家和玩玉行家眼里,只有三代(夏、商、周)玉才是古玉,汉玉还算可以,唐宋玉便差强人意,明清玉更不人眼睛,因为中国玉文化绵延7000余年明清两代不过550年,算什么古玉?而在有些酷爱收藏玉器的人眼里,100年以前的玉便是宝贝,不要说是明清玉,便是民国玉,也可遇而难求,因此他们把稍有些年分的玉都称作“老玉”,而纳人收寻的范围。
笔者以为,从个人收藏的角度来看,在“古玉”的时限界定上,过严和过宽都不可取。是否还是参照历史的分期办法,把时限定在1911年清代结束那一年,即清以前的就是古玉;而这中间为了再区分出先后高下,不妨再具体分出“史前玉”“三代玉”“汉玉”“唐宋玉”“明清玉”等名目。一些属清末民初的,一时难以断定是1911年以前还是以后,则不妨统称为清末民初,纳人“古玉”的延伸范畴。
一般来说,硬玉翡翠不重新老,质地、水头和颜色是主要的。一块种、水、色俱属上乘的新翡翠,价值远要高过劣质的老翡翠;只是在种、水、色相同的前提下,老翡翠才高出新翡翠一筹。
而对软玉来说,质地品种固然重要,但年代是否久远更重要,也就是说,软玉更重新老。一块三代玉或史前玉,由于长年侵蚀,其质地可能已部分风化剥落,但由于其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其价值远要高过一块温润的明清玉;同样,一块质地尚可的明清玉,其价值又要高过现在的新玉。
对于玩玉行家来说,把玩一块古玉与把玩一块新玉,那感觉确实大不一样。人过土的古玉由于水土的长年侵蚀,会出现各种沁色,色彩斑斓,天趣无穷;而传世的古玉由于前贤的长期把玩,精光内蕴,温润圆融,不仅让人心旷神怡,眼明目亮,而且令人生无穷遐思,抚摸它就如抚摸一段人生和历史。
正是由于古玉有着新玉所不能替代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文物价值,所以以新玉仿冒古玉便成为一时之风尚,使收藏者不得不加倍小心,谨防上当。
我们已经专注古玩艺术品鉴定教学14年,想学习更多古玩鉴定知识,加入古玩收藏圈子,欢迎联系我们了解详情!
(部分图片及文字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