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玉器工艺和文化?
新的课程系列,《由零开始学古玉收藏知识课程之四》《汉代玉器收藏知识课程》第一堂课的课程录制脚本,为保证学习效果,请点击今日头条同名专栏订阅视频课程。
本期课程目录:
第一堂课:汉代玉器的历史地位和背景说明
第二堂课:汉代玉器的分类特征和说明
第三堂课:汉代装饰玉器的特点及鉴定方法
第四堂课:汉代圆雕玉器的基本特征
第五堂课:汉代生活用器中玉器的特点说明
第六堂课:汉代葬玉的种类和特点
第七堂课:汉代玉器的制作特点分解说明(玉璧)
第八堂课:汉代玉器佩饰器的种类和特点(玉龙、玉环)
第九堂课:汉代佩饰器的种类和特点(玉璜、韘型佩)
第十堂课:汉代佩饰器的种类和特点(玉觿、刚卯严卯)
第十一堂课:汉代玉带钩的特点和说明
第十二堂课:汉代玉剑饰的特点和说明
第十三堂课:汉代玉舞人的造型和辨伪
第十四堂课:汉代玉器琢磨刀法的解析和说明(雕法)
第十五堂课:汉代玉器琢磨刀法的特征解读
第十六堂课:汉代玉器琢磨工艺的磨地法如何鉴别
第十七堂课:汉代玉器的纹饰如何识别
第十八堂课:汉代玉器的纹饰如何辨别
第十九堂课:汉代玉器的鉴定有哪几个重要的细节
第二十堂课:汉代玉器的收藏与市场表现结果分析
根据前面几套视频系列课程的内容,这一期专门详细解读汉代玉器的收藏特点和鉴别细节,让您在认真学习的过程中,真实感受玉器的收藏知识和细节说明,提高对此阶段的玉器特点理解,增强对玉器收藏的认知和熟悉程度,提高收藏的鉴别能力。
在以前的课程介绍中,我们提过一个观点:就是在玉器制作史上,有的学者认为在汉代以前玉器的文化发展存在着四个高峰期,即以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为代表的第一高峰期,殷商时代是第二高峰期,战国是第三高峰期,第四个高峰期就是汉代。
这个观点是否正确,也是仁者见智,不过我觉得,如果要是从制造工艺的角度来划分,在汉代以前,中国玉器制造史上只有一个高峰期,那就是战国。
因为新石器文化时期与殷商这两个时代的玉器制作水平,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均不能与战国相提并论。
所谓的玉器文化高峰期,就是在一个大的历史时段中,应该只有最突出的一个,如果按照他们的分类。这四个阶段的玉器制作高峰期能够同时并立,那么可能所造成的认识结果,只能是产生了最差的时代,对比之下,譬如春秋、夏代的玉器制作就显得相对薄弱,与此对比,如果还是不知哪个时段最好,就说明这种比喻并不准确。
从某种意义上说,汉代的玉器设计和制作只能看作是对战国优势的一种匀速延续,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下,对既有的工艺设计上更多是延续和保留,而没有再一次形成极致性的发展。这一点我们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也可以找到佐证,譬如到了东汉时期,政权强势的颓势已定,而进入魏晋南北朝以后,玉器的设计和制造工匠大幅度减少,玉器的设计和制作则完全陷入低谷之中。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应该说战国以后,玉器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是清代。
这前后两个玉器制作的巅峰时期,均臻于任何一个历史时段,在玉器的设计及琢制加工过程中,都达到了后人无力企及的高度。
基于以上的分析,并与之相比,我们可以客观地说,汉代时期的玉器设计制作则显得相形见绌了。
但是汉代也有汉代的优势,汉代是统治时期相对稳定的,对玉器的加工和设计提供了相对完善的环境和发展空间,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奢侈用玉时期,由于汉武帝曾委派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重新疏通了西域和田美玉源源输入内地的渠道,也才有了汉代玉器材质普遍好于前朝的历史事实。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用了一个“普遍”的文字,就是说基本上是这样的情况,但不排除一些小的汉墓仍有杂玉面世,或者传世的汉玉种类中有非和田玉的可能。
总体而言,汉代时期是一个制玉、用玉全面兴盛的时代。
虽然汉代历朝各代的帝陵基本上都毁于兵患与盗掘,极少有幸免的记录,但是,由于汉代分封各地的刘氏宗亲很多,其中有不少这一级别的墓穴仍能完好地保存到今天,譬如前不久发现的文帝霸陵,现在考古勘探还处于完整的保护状态。
国内也发现了许多汉代重要侯爵的墓葬,例如海昏侯的墓葬,虽然不属于黄杨题凑的帝王等级,但是墓葬被盗掘影响的有限,大量的出土物品几乎还原了汉代墓葬时期的原样。
所以,我们还是有可能根据这些级别很高的墓葬出土器,来科学地了解汉代玉器的鉴定断代标准。
客观地说,汉代玉器虽然在琢制制作上,工艺稍逊于战国,但工匠的延续和手法相同,上面的秦汉时期玉杯造型和制作工艺基本类似,总体工艺仍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而且汉代玉器知名度高,传世品的数量较多,历朝历代的收藏家所给予的关注热情并不亚于战国玉器,而且在一些介绍和书籍中常常与战国并提为“战国两汉”或者直接用“战汉”代替。
但是,如果您能有实物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汉代玉器制作设计风格与战国玉器,还是有着明显的不同,尤其在粗犷一路的制作风格上,所形成的差别更大,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区别点,也是汉代玉器收藏的重要着眼点之一。
(本课程是视频专题课程的文字稿,为保证学习效果,请点击下方链接,订阅观看)